校友总会联络方式

微 博:新浪微博

地 址: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

邮 编:362021

电 话:0595-22693950

传 真:0595-22692655

Email:xyh@hqu.edu.cn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-> 校友刊物 -> 《情系华园》 -> 情系华园(第四辑) -> 正文
吴永红:感恩时代 感恩华大

吴永红:感恩时代 感恩华大


一九九一年从华侨大学法律系毕业后,吴永红一直在河南从事外事侨务工作。从归侨到初中没毕业的学徒工,然后培训、上大学,后来成为侨务工作者,到现在的河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处副处长,以及河南省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委员推荐人选,吴永红说,很感恩改革开放的时代和政策,感恩华侨大学的培养。

彼时,受蒙古国排华影响,从小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吴永红与家人选择回到中国。1983年,他们作为归侨被安排在河南新乡市生活和工作。

“初中没毕业就到河南做学徒工,但我的心里还是很想读书,想考大学的。”吴永红说,在家人的支持下,她先到厦门集美华侨补校学习。由于没有中文基础,吴永红比别人更刻苦努力,只用了三年时间便完成了语言和初高中的全部课程。后来,她通过单招考入华侨大学,成为法律系第一届本科生。

“很感恩国家的侨务政策,因为我本身是侨、也热爱侨,这也是我日后坚定在侨务系统工作的动力所在。”吴永红告诉记者。

大四那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吴永红得知河南省领导在华侨大学培训,她便辗转找到该领导,毛遂自荐,并要到了河南省侨办的电话号码。来到校门口的公共电话亭,吴永红战战兢兢地拨通了电话,向对方介绍自己,以及为什么想到侨办工作。没想到,对方居然让她去试一试。这一试,就让吴永红在河南省侨办扎根工作了二十余载。

20多年来,本着为侨服务的信念,吴永红在岗位上解决了大量的涉及海外侨胞、归侨侨眷切身利益的问题,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维权护益、凝聚侨心的工作。她很感谢华侨大学的培养,“华侨大学秉承‘为侨服务、传播中华文化’的办学宗旨,与我的工作理念是完全契合的。华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,也为我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
吴永红尤其记得就读华侨大学时的学习氛围。“我们那一届学生年龄偏大,都知道上学不容易。我每天早上很早就去走廊学习,上课时间到了也不知道;晚上熄灯后都点灯学习,就算生病了也坚持学习。大家都很努力。”她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:当时,因为体育成绩不好,为了拿到三好学生头等奖学金,吴永红坚持天天下课后去操场跑步,用了一个多月将这短板补齐,如愿拿到了奖学金。

毕业后,吴永红也用实际行动反哺回报母校。一方面,她积极协助并配合华侨大学在河南地区的招生宣传工作;另一方面,随着河南校友的逐渐增多,她在华侨大学老领导吴承业、李冀闽,以及现任副校长吴季怀的提议及指导下,筹备组建华侨大学河南校友会。

终于,2013年10月,华侨大学河南校友会顺利成立,吴永红荣任首任会长。成立大会上,吴永红如是说:“汇聚在河南的华侨大学校友越来越多,这既是河南发展美好前景的象征,又是华侨大学桃李芬芳的景象。华侨大学河南校友会的成立,是促进河南与华侨大学交往的需要,也是河南广大校友的心声。”

成立以来,河南校友会开展了许多传递正能量的活动。2017年,得知有一位校友在新乡市斗门乡做第一书记,吴永红便组织校友前往,一方面看望校友,另一方面“精准扶贫”:发动校友捐款捐物,包括赠予图书、文具等给乡里的小学,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。“当时刚好有一个华大校友刚刚毕业,我便请他向小学生讲授其在华大的学习生活经历,既让小学生有好好学习走出去的愿望,鼓舞心劲,也能为母校华大做做宣传。”吴永红动情地说。

情系母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,吴永红也提出诸多中肯建议:“华大应充分发挥侨校特色,在服务国家‘一带一路’倡议方面发挥更大作为;建议多利用国务院侨办、中国侨联等平台,加大学校的宣传推介,增加侨务知识作为学校的通识课程;如今校友会组织除了各地校友会,还应发挥各专业、行业校友会的力量……”

(原载于2018年5月15日第914期《华侨大学报》)